小时级→分钟级 “人工智能+”驱动港口智慧转型 AI赋能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


央视网消息:这次印发的《关于 人工智能+交通运输 的实施意见》,聚焦交通运输行业高频刚需场景,如港口智能化升级、智能铁路装备与系统研发等。在我国的北方大港青岛港,日均有超200万吨货物进出各个码头。如何让庞大的港口系统高效运转,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早上6时,一艘来自澳大利亚满载20.54万吨铝矾土的货轮靠泊青岛港。在船舶到港前七天,这家大宗商品物流企业就同步掌握了靠泊信息。

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到港以及整个卸货的全流程动态,实现了足不出户一键获取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,每周要为客户接卸的船舶也要到3到4船,货物包含像铁矿石、铝矾土、铜精矿等,各个不同的货类进口关税、增值税不一样,智能通关功能可以快速匹配到编码,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通关时效,也节省成本。

港口服务大模型不仅让货物丝滑进出港,还可解答航线如何走、排期如何定、运价何时优等问题。如今,青岛港围绕码头生产、无人驾驶、安全管理等重点场景,正在推进建设包含港口服务、生产调度智能体等20多个数据模型及应用。人工智能助力万千货主高效运货的同时,还可实现复杂作业系统的 一键布局 。

随着人工智能在港口多场景的加速建设,以前的小时级作业计划已经缩短为分钟级,这使得码头和库场综合利用率提升15%。青岛港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目前,青岛港不断丰富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,先后建成了投产全自动化、集中化码头一二三期工程,件杂货、干散货建造化码头等传统码头也在全面的智能化改造,未来将全面推进单一场景智能体向全域码头智能体推进。

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